好的冠盈配资,以下是重新改写的文章:
---
撰文 | 锐裘
要探寻香港的起源,任何一个历史的切面都令人感到沉重与深刻。
如果穿越时光,来到19世纪的香港中环,我们或许难以想象,这片曾经荒芜而空旷的土地,日后竟然会发展成为今日亚洲国际大都会的核心。
展开剩余89%184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。1841年1月25日,英军登陆并迅速占领香港。随即,英商们的支持促使英国决定将香港开放。这个原本仅有20个村落、人口不超过5400的香港岛,被迫踏上了现代化进程的征途。
当时,香港岛的海滨一带,名为“群大路”,居住人口稀少,仅约50人。由于其背山面海的优越地理位置,既便于防守又便于海事活动,英军决定在此建立军事基地。从那时起,香港的城市化与经济、地产的发展,乃至现代化城市面貌的初步塑造,便在今天被称为“中环”的区域开始了。
开埠(1841-1941)
19世纪的欧洲正值工业革命的辉煌时期,欧洲人对于如何科学规划和迅速建立拥有制度与规则的城镇,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。
英军在港岛北岸陆续设立了“政府山”和多个军营后,为了连接中部与西北部的军事设施,他们开辟了港岛的第一条现代化道路——荷里活道,标志着香港的第一条交通动脉的诞生。接着,英国人又连接了铜锣湾、湾仔、西营盘等地,开辟了沿太平山海岸线、分为东西两部分的皇后大道,整条大道长达4英里。
随着这些道路的规划与建设,一座逐渐具备现代化风貌的城市开始成型。1843年6月29日,港府正式将这个新兴且逐渐繁荣的区域命名为“维多利亚城”(City of Victoria)。
根据不同的山势和地形,港府将城市划分为海岸区、半山区和山顶区三个区域。海岸区成为了商业区,包括了如今我们熟知的上环、中环和湾仔等地;而通过几次“填海工程”,香港逐步扩展并划分出“四环”——西环、上环、中环和下环。至此,香港岛迅速迈入了城市化进程。
1846年冠盈配资,维多利亚城的建筑数量已达1874栋;到1876年,香港的总人口达到了13.9万,城市已经初具规模;1900年人口突破26万,至1920年人口更是飙升至62.5万,短短20年间增长了近一倍。
最初的香港岛,便是以“四环”结构为基础,逐渐展示出其崭新的城市风貌。
维多利亚城的初具规模
随着四个区域的不断发展,港府对城市各部分功能的规划也越来越明确。中环,特别是位于威灵顿街与皇后大道交汇处至美利操场之间的区域,自然成为港府规划的政治经济中心。这一带逐渐发展成为洋人居住区,也成为香港的商业心脏。
在这个时期,中环涌现出了大量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。例如,1846年建成的美利楼,作为政府总部,承载了当时的行政职能;还有香港会所、三军司令官邸等建筑,均展现出浓郁的西方建筑特色。此外,圣约翰教堂、中央警署等历史建筑也在这一时期相继竣工。中环,这座仿佛英式小镇的区域,既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欧洲城市的特色,又在功能上遵循了西方的行政模式。
香港岛的繁荣与两岸对比
另一方面,主要由华人聚居的上环和西环,则成为了港岛最为密集的居住区域。两侧是密集的两层高“唐楼”,沿山而建,空间狭窄如同蜂窝。街道多为坡道和石板路,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频繁,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的人们穿行其中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这样的景象,使得中环与上环、西环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虽然19世纪末香港的经济发展还未及外滩的上海那样宏大,但从地产市场的活跃度来看,香港的房地产发展却远远超过了上海。得益于与英国土地制度相似的房地产制度,香港的地产市场逐渐呈现出本土化特色。1843年,怡和洋行投资成立了“香港置地及代理有限公司”(The Hong Kong Land Investment and Agency Company Limited),成为了香港第二家地产公司(第一家为联邦地产)。1898年,香港置地在新填海的遮打道建设了其在中环的首个商业项目——新东方行,这也标志着香港商业地产的新篇章。
二战后的重建与发展
二战期间,香港遭受了日占时期的冲击,经济和工商业停滞。但战后,英国人重新回到香港,面临着重建的艰巨任务。1948年,香港人口急剧增加,达到了150万。激增的人口给住房、交通、卫生、治安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,港府决定制定更为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。
这一年,英国城市规划师Abercrombie为香港提出了20世纪下半叶的城市发展建议,提出了城市未来发展三个重点,旨在提升香港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并挖掘其潜力。
香港房地产的腾飞
随着1955年《建筑物条例》的修订,港府放宽了楼宇高度的限制,促进了旧楼的重建与新楼的建设。地产市场的迅速崛起推动了香港的经济发展。到1960年代,香港的地产公司已超过2000家,资金雄厚的公司超过200家。此时的香港,正进入了一个新纪元。
中环的重塑与更新
进入20世纪70年代,香港置地进行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中环重建计划。1979年,置地广场建成,成为中环新商业中心的代表。与此并行,香港置地开始建设空中人行天桥,通过将不同的商业区与交通设施连接起来,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流动性。
然而,在大力发展地产的同时,一些历史建筑也面临着拆除的命运。例如,位于中环的香港会所曾因为拆迁计划遭遇了市民的强烈反对,尽管如此,最终它还是被替换成了具有艺术感的新建筑。
不过,也有一些历史建筑幸运地得以保留。美利楼就是其中之一,虽然它原计划拆迁,但由于其历史价值,港府决定将其完整保留,并搬迁至赤柱。
当代的保育与发展
随着香港社会对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提升,2009年港府启动了“保育中环”计划,涵盖了多个重要的历史建筑群体。这些建筑在现代化改造的同时,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,成为了香港文化和艺术的新地标。
例如,荷里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经过改造后,成为了香港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,而中区警署建筑群则被打造成了具有公共意义的文化艺术中心。中环街市的重建则保留了其“老香港”的风貌,重新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。
结语
正如Paul Graham所说,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雄心。香港的雄心通过其建筑、发展规划以及对历史的保护,呈现出独特的韵味。在过去的180年里,中环经历了无数的风雨,它不仅见证了香港的城市变迁,也承担着城市发展的使命。
中环,作为香港的“心脏”,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从维多利亚城到今天的亚洲国际大都会,它不断地在历史的洪流中前行,复杂、变化,充满了无数可能性。在未来,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,依旧是香港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